大公網(wǎng)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新聞 > 港聞 > 正文

?妍之有理\科學家的政治居心\屈穎妍

2020-03-20 04:23:30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從前,我們叫“唐氏綜合癥”做“弱智”,再從前,坊間甚至形容這種病做“低能”或者“白癡”。隨著社會進步了、文明了,我們說話,也多了體諒別人感受,從此,我們只叫“唐氏綜合癥”做“智障”,連個“弱”字都避開了。

  另一個名詞叫“阿茲海默癥”,大家習慣稱之為“老人癡呆”,幾年前官方說這名字有歧視貶意,從此改名“腦退化癥”,“癡呆”被刪掉。還有,見到盲人不能直呼“盲”字,要用“失明”代替。

  因為人類文明而改變的稱謂還有很多,譬如我們不再叫家中外傭為“賓妹”或者“工人”,一律改口叫“姐姐”。又譬如從前那些“阿差”、“阿星”、“啹喀”……今日通通叫做“南亞裔”。

  社會甚至相敬如賓到一個地步,連叫一聲“老人家”都怕傷害心靈,於是大家都改口“耆英”、“老友記”。這種愛心,甚至蔓延到犯罪者,譬如以前大家會叫坐牢的人做“監(jiān)犯”甚至“監(jiān)躉”,現(xiàn)在卻包容地叫做“囚友”;離開監(jiān)獄的不叫“釋囚”,叫“更生人士”……

  然而,隨著九個月黑暴,一切虛偽的糖衣終被揭開。本來連講個“老”字、說個“呆”字都屬冒犯的香港人,今天,卻叫父母做“廢老”、叫警察做“死黑警”……名副其實,百年文明一朝喪。

  英名一朝喪的,還有港大微生物學教授袁國勇。

  日前,袁國勇連同徒弟仔港大醫(yī)學院微生物學系名譽助理教授龍振邦在明報發(fā)文,題為“大流行緣起武漢,十七年教訓盡忘”,指出新冠肺炎是源於中國、源於中國人的陋習,文章還把“星、港、澳、臺”中的臺灣寫成“中華民國”。

  因文章觀點及行文叫人咋舌,惹來大眾口誅筆伐。半天后袁國勇宣布撤回文章,強調自己只是一個科學家,不想捲入政治爭拗。此舉無疑引來更多討論,變相是一次更大宣傳。

  我先把袁、龍的文章惹起爭議的地方節(jié)錄如下:

  “網(wǎng)傳病毒源自美國之說,毫無實證,自欺欺人,勿再亂傳,以免貽笑大方……武漢新冠狀病毒乃中國人劣質文化之產物濫捕濫食野生動物、不人道對待動物、不尊重生命,為滿足各種慾望而繼續(xù)食野味,中國人陋習劣根才是病毒之源。如此態(tài)度,十多年后,沙士3.0定必出現(xiàn)。”

  “社會上就此疫之命名爭議甚多……科學研討或學術交流,必須用官方名字COVID-19稱此病或SARS-CoV-2稱呼病毒。市民日常溝通及媒體用語,則可以武漢冠狀病毒或武漢肺炎稱之,通俗易明,方便溝通。”

  我以為,一個科學家是會說證據(jù),而不是只說一些“自欺欺人”、“貽笑大方”、“劣質文化”之類的形容詞。我以為,科學家會用基因圖譜說服我,新冠病毒是源於中國而非美國。

  如果以袁、龍兩位科學家的邏輯,我們小市民應該繼續(xù)用“老人癡呆”、“賓妹”、“監(jiān)躉”等詞語,通俗易明、方便溝通嘛!

  世衛(wèi)由2015年開始已避用人名、地名、動物、食物、文化、職業(yè)等為疾病命名,今日堅持鼓動社會大眾、傳媒市井說“武漢肺炎”,如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所言,是“在人家的傷口灑鹽”。袁、龍兩位科學家的政治居心,已昭然若揭了。

相關內容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