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張寶峰報道:14日,國務院新聞辦發(fā)布《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是繼1996年《中國的糧食問題》后,中國政府發(fā)布的第二部關于糧食安全問題的白皮書。
自給率逾95% 稻谷小麥有余
白皮書表示,中國人口占世界的近1/5,糧食產量約占世界的1/4。中國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飯碗,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并且“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當前,中國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裕、供應充足、市場穩(wěn)定,糧食安全形勢持續(xù)向好。未來中國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筑牢國家糧食安全防線。
白皮書指出,目前中國谷物自給率超過95%,近幾年稻谷和小麥產需有余,完全能夠自給,進出口主要是品種調劑。2001年至2018年年均進口的糧食總量中,大豆占比為75.4%,稻谷和小麥兩大口糧品種合計占比不足6%。
確保安全 堅守耕地紅線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張務鋒在會上表示,中國糧食總產量2015年以來穩(wěn)定在6.5億噸以上,2018年全國共有標準糧食倉房倉容6.7億噸,糧食產量高、庫存充足。中國糧食市場供應保持充裕,不脫銷、不斷檔,既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消費需求,也有效保障了應對自然災害、突發(fā)事件的軍需民食。
白皮書強調,中國是人口大國,從中長期看糧食的供求還是緊平衡態(tài)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為此,白皮書提出,堅守耕地保護紅線,到2020年,糧食種植面積穩(wěn)定在1.1億公頃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wěn)定在6億噸以上。此外,加強糧食儲備管理,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xù)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對于政府采取哪些措施保障公眾“舌尖安全”的問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黃煒表示,“一方面,在生產和庫存環(huán)節(jié)要把好監(jiān)測預警關,另一方面,在流通環(huán)節(jié)要把好糧食檢驗關。”各部門將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jiān)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堅決守住糧食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切實維護好廣大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
中國糧食供應不受貿戰(zhàn)影響
在14日的國新辦發(fā)布會上,就外媒提問中方把大豆作為中美貿易談判的一個籌碼,會否影響中國飼料原料的有效供給,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蘇偉回應道,中國的糧食供應是有保障的,說這話還是有底氣的。
蘇偉解釋說,一是中國糧食生產能力還是比較強的,今年夏糧已經獲得了豐收,秋糧生產形勢也非常好,今年的糧食產量依然有望超過1.3萬億斤;二是中國的糧食庫存數量很充足,質量良好,儲存安全,一旦有需要,隨時可以動用。
“進口一些谷物,主要是為了調節(jié)品種的余缺。”蘇偉表示,至于大豆,國家有關部門也正在實施大豆振興計劃,促進大豆生產恢復發(fā)展。因此就糧食供給而言,無論是口糧也好,還是飼料糧也好,應該說市場供應都是有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