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wǎng)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藝文 > 小公園 > 正文

?瓜 園/沙律恐懼癥\蓬 山

2025-06-27 05:02:24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梁實秋在《雅舍談吃》談到,有國人第一次吃地道的西餐,首先端上一碗生菜,也就是一片片生的菜葉,心里頓然一涼:這不是餵兔子嗎?好些國人忌生冷,吃西餐看見那盆拌生菜(內(nèi)地譯作“沙拉”,香港譯作“沙律”),澆上一勺調(diào)味汁,不由得倒抽一口涼氣。但國人吃炸醬面時,若無生的黃瓜絲、蘿卜纓拌進去,卻吃不下去。

  不才恰好就是這種人,看見了冰涼的沙律,每每礙于場面而強顏下嚥。但炸醬面里的黃瓜絲,卻大快朵頤。但仔細想想,這其實并不矛盾。

  相較來說,沙律天然的就有點“養(yǎng)生怪”氣質(zhì)。那些生冷的蔬菜,即便澆了那看起來似乎來路不明的醬汁,味道依舊偏于寡淡,又不像咸的、香的,也不像甜的、酸的。對于習慣了油鹽的中國人來說,便短少了些滋味,沒有靈魂。老一輩人甚至直搖頭:“這不是吃草嘛?把我們當兔子餵?”

  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炸醬面,撒上黃瓜絲、紅蘿卜絲、芹菜丁、綠豆芽,它們不是沙律里的主角,而是濃郁醬香的陪襯,那點清、爽、脆,恰好中和了醬的濃、油、鹹,頓時讓整碗麵生動起來。形而上一點地說,還有些太極陰陽的哲理思辨在里面呢。不是有美食家說過嗎──炸醬面必須要有黃瓜絲,不然就像穿了西裝沒打領(lǐng)帶。

  沙律即便配上熱的意面、米飯一起下肚,那種味道還是孤零零的高冷,同床異夢,沒有化學反應(yīng)。不像黃瓜與炸醬、面條,在同一個“戰(zhàn)壕”摸爬滾打,成為生死與共、不分彼此的戰(zhàn)友。

  其實,沙律講究原味和輕盈。所以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迷上沙律??蓚鹘y(tǒng)派要的是“味”,是“香”,就連清粥小菜,也得來點咸菜絲提神。吃生冷菜,則習慣蘸濃濃的芝麻醬或甜面醬。說到底,這不是對沙律的歧視,而是一種對味道的忠誠的肌肉記憶。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