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藝文 > 小公園 > 正文

?瓜 園/“餓得慌”與“餓得恍”\蓬 山

2025-06-25 05:02:07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人是鐵,飯是鋼,一天不吃餓得慌?!边@句話樸實得像一碗熱粥,可以說是中國廚房里的座右銘,更是無數家長用來催促孩子吃飯的口頭禪。許多影視劇、小說里也都出現過。莫言就不止一次地用過。

  后來讀作家王鼎鈞的回憶錄,他在抗戰(zhàn)時期隨中學一路從山東流亡皖北、河南、陜南。當時生活極度艱苦,窮學生們食不果腹。王鼎鈞寫道:“用山東話來說,叫做‘餓得恍’。這個‘恍’字可以進修辭學,恍恍惚惚,神不守舍,老師的話記不住,只記得午夜夢回,聽見街上做包子的師傅,用搟面的短棍敲案板……”

  看到這個“恍”字,真有恍然大悟之感。對嘛!“慌”是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坐立不安,滿地找吃的,是一種急迫感。而人真正餓極了的時候,是神志模糊,氣若游絲,甚至都已經沒有力氣和意識去發(fā)慌,手里沒米飯,臉上沒表情,心里沒希望,我是誰?我在哪?這是“恍”的境界,是一種真正快要餓得魂魄飄出了腸胃的體驗。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最后時刻,或也是如此。

  托洛茨基那本有名的小冊子《法國往何處去?》,就有一句:“工人們在他們制造的機器面前餓得恍恍惚惚?!狈g得很用心了。

  “餓得恍”的時候,一團冒熱氣的白米飯或比母愛還溫馨,幾塊番茄炒蛋或比初戀還甜,帶油光的紅燒肉簡直就是宇宙終極意義了。管他什么哲學、夢想、企劃、文案呢,碳水、蛋白質、脂肪才是王道。

  而今早非王鼎鈞那時的亂世,人們不是怕餓肚子,反而怕吃多、怕胖,以節(jié)食為目標。常常有身材焦慮的女士,餓到昏厥。那是“恍”的進階。這實在不足取。其實,不管是幹什么,饑餓都不會讓你變得更好,而只會讓你變笨、變慢、變脆弱。吃飽了,世界才穩(wěn)。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