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哪些樂事?不同人有不同標準。比如,孟子曰:“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蘇東坡好友趙令畤則總結:“平生當官有三樂:兇歲檢災,每自請行,放數(shù)得實,一樂也;聽訟為人真得情,二樂也;公家有粟可賑饑民,三樂也。居家亦有三樂:閨門一心,上下和平,內(nèi)外一情,一樂也;室有余財,可濟貧乏,二樂也;客至即飲,略其豐儉,終日欣然,三樂也?!睎|坡笑以為然。
百歲作家王鼎鈞,青年時適逢抗戰(zhàn)烽煙四起,隨學校一路從山東、安徽、河南,播遷到陜西,已身無分文。老師惜其才憫其苦,幫他找了一份在學校教務處抄寫的差事。王鼎鈞欣喜非常,自謂有三大收獲:第一,能看到《大公報》;第二,能聽見老師們閒談;第三,才是每月有一筆小小的收入。
本來,賺錢解決衣食之憂,才是關乎生存的頭等大事。然王鼎鈞將讀報列為頭等樂事:“雖然到手的是多日以前的舊報,然而‘凡是你不知道的事就是新聞’,不管那些事在什么時候發(fā)生,我由此養(yǎng)成了看報的習慣?!敝钡娇箲?zhàn)勝利后到南京、上海,他也依舊把《大公報》作為讀報首選,甚至后來浸淫新聞事業(yè)幾十年。
作家孫犁一九三五年失業(yè)回到河北鄉(xiāng)間,狠心湊了三塊錢(那時對農(nóng)民而言是一筆巨款),訂了全村、全鄉(xiāng)、全區(qū)第一份《大公報》。每次郵局送來報紙,從社論、通訊、地方版、國際版、副刊乃至廣告、市場行情,一字不漏讀完。這成為連接他和外部世界的一條紐帶。
讀報與讀書不同。只讀書而不讀報,人的知識有骨無肉;只讀報不讀書,則可能有肉無骨。有書籍的底蘊,有報紙的新鮮養(yǎng)分,才能變得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