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郊的延慶區(qū)有個柳溝村,豆腐宴頗有些名氣,可惜我一直未曾去過。前幾日,在延慶與河北赤城交界的海坨山徒步,下山時眼看飯點將至,便拐到不遠的柳溝解決“肚皮問題”。
走進柳溝,只見村民開的館子一家挨著一家,幾乎都做豆腐宴。我們選了一家安靜的小館,干凈整潔。屋外有兩段不大的土墻,用木柵欄圍著,我猜想是古城的遺存,但此時饑腸的控訴壓過了考古的雅興,先進店吃飯要緊。
點了一個火盆鍋套餐,白菜和粉條墊底,上鋪十多片豆腐,夾著幾片臘肉、胡蘿卜,滿滿一鍋,拿電爐子煨著,越燉越香。而亮點還在豆腐,鍋中有白豆腐、凍豆腐,還有綠豆豆腐、黑豆豆腐、炸得金黃的豆腐,徹底顛覆了我對于豆腐色彩的想像。這些豆腐以傳統(tǒng)工藝做成,帶著一股農(nóng)家特有的煙熏味,熱氣裹著香氣,別致可口。套餐里包括一碟小蔥拌豆腐、一碟油豆泡,同屬豆腐家族,味道卻與鍋中同族很不一樣。
吃飽了豆腐,走到屋外去看土墻,竟然是長城的一部分,立著“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乃明代之重要軍城。村里還有城隍廟等古蹟,但做得最漂亮的文章還數(shù)豆腐。除了售賣豆制品的小店外,開著好幾家“豆腐工坊”,游客可以親手磨豆子、點豆腐、喝豆?jié){,了解豆腐文化。
豆腐發(fā)明者據(jù)說是漢代淮南王劉安。劉安乃漢高祖劉邦之孫,史書上說他愛賢若渴、禮賢下士,招徠賓客方士數(shù)千人,集體編寫了《淮南子》。除了編書,劉安還喜歡煉丹。傳說正是在煉丹時,不小心把豆?jié){灑在了石膏上,豆腐就此橫空出世,成為后人吃了兩千年的美食,這恐怕是劉安想不到的。而小小的豆腐竟在北國村莊玩出這么多新花樣,成為村民致富的好手段,造就游客?休閑的好去處,或更是生活在淮南的劉安無法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