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wǎng)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藝文 > 大公園 > 正文

?善冶若水/真實之必要\胡恩威

2025-06-16 05:02:17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圖:港島特色叮叮車。\資料圖片

  游人站在蘭桂坊的斜坡上,鼻子里鉆進啤酒與咖喱魚蛋混雜的氣味。手機攝像頭誠然能記錄招牌的色彩,卻永遠無法傳遞那種潮濕空氣中飄蕩的油膩與甜辣??萍荚侔l(fā)達,也模擬不出汗水順著背脊滑下時的黏膩感,或是高跟鞋在石板路上敲出的疼痛節(jié)奏。

  旅游之所以為旅游,恰在于它的不可覆製性。東京淺草寺的籤文握在手中時的粗糙觸感,曼谷夜市炭火烤蝦的煙熏刺痛眼睛─這些細微感受構成了旅行的血肉。科技扮演的角色,是縮短了出發(fā)地與目的地之間的距離,導航軟件讓人免于在異國街頭迷路的尷尬,翻譯應用化解了語言不通的窘迫。但這些都只是工具,如同登山杖之于登山者,終究代替不了雙腳丈量山路的體驗。

  當代人陷入一種錯覺,以為在社交媒體上收集足夠多的景點照片,便等同于擁有了那些地方。于是出現(xiàn)了一種新型游客:他們舉著自拍桿在景點前擺姿勢,卻很少用肉眼直接觀察眼前的景物;他們忙于修圖上傳,卻無暇品味口中的當?shù)孛朗?;這種旅游,本質(zhì)上是一種經(jīng)過科技中介的間接體驗,失去了本真的滋味。

  香港的叮叮車是個好例子。游客可以輕易在網(wǎng)絡上找到關于它的歷史介紹、高清圖片甚至虛擬乘坐體驗。但只有真正踏上那斑駁的鐵皮車廂,感受它轉彎時發(fā)出的吱呀聲響,聞到車廂里混合了海風、機油與乘客體味的復雜氣息,才能理解這種交通工具何以成為香港的文化符號。科技永遠無法模擬的是:當叮叮車突然煞車時,你不得不抓住旁邊陌生人的手臂那一瞬間的尷尬與溫度。

  深圳的“大策略”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它懂得科技與真實的辯證關系。那里的規(guī)劃者用科技手段提升游客獲取信息的便利性,卻從未試圖用虛擬體驗替代真實接觸。華僑城創(chuàng)意園的AR導覽系統(tǒng)引導游客發(fā)現(xiàn)墻上的涂鴉,但欣賞涂鴉的仍是游客自己的眼睛;大鵬所城的數(shù)字博物館復原了古代海防場景,但游客腳下的青石板路卻是真實的明代遺存。

  教育的誤區(qū)在于過分強調(diào)科技的萬能,卻忽視了培養(yǎng)感受真實的能力。孩子能熟練操作各種智能設備,卻可能分不清海風與山風的氣味差異;能說出世界各大城市的地標建筑,卻未必能體會不同城市街角咖啡館的氛圍差別。這種感官的鈍化,恰恰是過度依賴科技中介的惡果。

  真正的文旅融合,應當是用科技為真實體驗鋪路,而非用虛擬取代真實。當游客站在太平山頂,手機可以告訴他眼前的建筑歷史,但吹動他髮梢的晚風必須是真實的;當游客走進黃大仙祠,應用軟件可以解釋求簽的步驟,但籤文在他掌心的重量感必須是真實的。

  夜深時分的廟街夜市最能說明問題。手機鏡頭拍下的畫面再清晰,也記錄不下炒蟹的鑊氣撲面而來的灼熱感,也保存不了算命先生搖籤筒時竹簽碰撞的清脆聲響,更無法覆製站在人群中那種既孤獨又融入的微妙心境。這些感受之所以珍貴,正因為它們轉瞬即逝且無法數(shù)字化。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