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wǎng)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藝文 > 大公園 > 正文

?七日談(澳門篇)/我有,AI無\穆欣欣

2025-06-11 05:01:56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圖:AI正以高歌猛進之勢進入各行各業(yè)。

  一段時間內(nèi),判斷一個人是否跟得上時代步伐,AI素養(yǎng)為標準之一,即具備認識、理解及應(yīng)用AI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動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已成為多地包括港澳正在落地的政策。

  追本溯源,人工智能一詞的第一次出現(xiàn),是一九五六年達特茅斯會議上,馬文?明斯基、約翰?麥卡錫等人工智能領(lǐng)域的先行者宣告:我們將嘗試,讓機器能夠使用語言,形成抽象概念,解決人類現(xiàn)存的各種問題。

  請留意,人工智能的出現(xiàn)是以“解決人類現(xiàn)存的各種問題”為目的,而不是來取代人類。

  然而,從一九五六年至今,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是否已超出了當初那些先驅(qū)們的預(yù)想?它正以高歌猛進之勢進入各行各業(yè),成為人類的得力助手。以今年春節(jié)一鳴驚人的DeepSeek為例,這條“深海藍鯨”不僅陪伴我們過年,還攪動了世界,躍升為國際話題。

  我跟我媽說,下載這個DeepSeek陪你聊天吧,有什么想知道的就去問它。老媽當即耍手擰頭說,不要,不要,我害怕它!

  恐懼源于無知??炀攀畾q的老媽,多年來擁有兩部iPad,每天捧著它們追劇、微信聊天、拍照、修照片、玩視頻等,得心應(yīng)手。而忽然冒出的DeepSeek卻令她不安了,她認為DeepSeek后面藏著個人,她看不見暗處的人,而那個人卻清楚她的一舉一動。當然,老媽不知道什么叫大數(shù)據(jù)、也不知道算力、算法之說。白天她在iPad上看到的推文,晚餐桌上她就問我的觀點。我說我看到的推文和你的不一樣??墒?,為什么同一屋簷下的家人,我們看到的卻是不同的呢?我和我媽有點說不清道不明了。

  這讓我想起人類進入千禧年時“千年蟲”話題。那天,保姆蓮姐聽到我們飯桌上的討論,嘆了口氣,接過話茬說,唉,大米生蟲是最煩的……

  我們總是亦步亦趨緊跟時代。

  恐懼源于無知。不止我媽,面對人工智能的全能,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有過這樣的自問,有一天自己會不會被AI取代?

  這里從我熟悉的文學領(lǐng)域說起。

  高爾基把文學叫做“人學”,即文學是以人為描寫的中心,探索和表達人性。“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眰ゴ笪膶W作品,無一不是以悲憫之心寫人。好作家一定是“目中有人”。我們讀過的文學作品,必然是為細節(jié)的描摹而感動、而記得。

  細節(jié),就是個人經(jīng)驗的書寫。

  前一段時間在澳門聆聽九十一高齡的王蒙先生講座,他提到自己五歲時看月亮學到“皎潔”一詞。此后,王蒙的“月亮”,是和 “皎潔”的記憶緊密聯(lián)系。

  文學創(chuàng)作,是作者從個人經(jīng)驗出發(fā),以學養(yǎng)支撐,通過文字表達對世界的理解和態(tài)度為目的。因此,同一個主題,由不同的人書寫,是多元的呈現(xiàn),此中沒有標準答案。

  有一種說法,就文學寫作,AI的文筆超越百分之九十五的作者。

  好吧,文字這東西,總是見仁見智。有人喜歡大道至簡,有人喜歡用形容詞──寫陽光就一定“明媚”,寫天空就一定“湛藍”,寫鮮花就一定“嬌艷”,用多了就成了陳腔濫調(diào)……可是,我讀汪曾祺“菌子沒有了,但它的氣味還留在空氣中”之句,無一字深奧,無一詞晦澀,至今難忘。我想,以AI目前的文筆,大概寫不出這樣有味道的句子。我羨慕AI瞬間成文之“才”,但那不是從深刻的生命體驗而來,而是AI在為我們提供服務(wù)、完成指令。AI裝載著全人類的普遍經(jīng)驗,但那不是來自我的個人書寫和自我表達,無法在文字中映照出我的倒影。我也無法把AI寫的文章視為己出。

  其次,文學創(chuàng)作的過程,是創(chuàng)作者逐光的冒險之旅。這個旅程一旦開啟,時間長短、終點的距離,都不是特別清晰。其間,有時會墜入深淵,失去方向;時而又似有神助,文如泉湧。我享受這樣的旅程,無問西東,它最終會成為我的人生積累。

  而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自身的映照。

  我喜歡玉蘭花,曾在過往很多個春天里,賞遍玉蘭,把玉蘭之姿印在腦海。我寫過:“玉蘭有綽綽仙姿,她的向上生長之態(tài),有恰到好處的驕傲。對于這個世界,不討好、也不低就?!暴ぉみ@也是自己和世界相處的態(tài)度。這些文字,便是我和春天、和玉蘭花的交疊。萬法唯心造。有怎樣的心,就有怎樣的風景。一樣的花,我所見的,和你看到的,會不一樣。而AI和人類的不同,在于“AI沒有心”!

  語言文字權(quán)威期刊《咬文嚼字》去年底發(fā)布“2024年十大流行語”,其中有“智能向善”,不但折射出鮮明的時代特征──由人工智能引領(lǐng)的高科技發(fā)展迅猛,更指向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必須有利于增進人類福祉。逆向思考,這背后的意思,也許可以解讀為,“AI技術(shù)的潛力并非必然轉(zhuǎn)化為人類福祉的提升,其最終影響取決于人類在技術(shù)設(shè)計、部署和應(yīng)用中的選擇。”所幸人們越來越看到,人工智能的應(yīng)用牽涉法律、倫理、社會責任等問題。

  今年清明節(jié),有人將AI技術(shù)“復活”逝者當成生意做,給予親人心理慰借的同時,也面臨著倫理、法律及社會公共情緒的審視與考量。

  AI生成功能,曾被利用作偽造某著名歌星豪賭輸光十億身家的新聞,涉事歌星多次辟謠澄清,但偽新聞依然被轉(zhuǎn)發(fā)登上熱門榜首。即人們一方面知道這是假的,另一方面卻樂此不疲地轉(zhuǎn)發(fā)并告知天下:AI技術(shù)的無所不能。

  可信人工智能和保護人工智能不被污染,都應(yīng)該是人類使用AI時的自我要求和約束。未來已來,這是一個人類和AI并肩作戰(zhàn)的時代,大家準備好了嗎?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