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wǎng)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藝文 > 大公園 > 正文

?自由談/胡同的辨識\楊小波

2025-06-09 05:02:04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biāo)準(zhǔn)
分享

  用過早餐,不到八點,尚可走動。

  換上走步鞋,出辦公樓院門右拐,便是西城區(qū)白塔寺十字路口。

  恰逢九十秒綠燈,便從容橫過阜成門內(nèi)大街,踏上對面的趙登禹路徑直北去,止步于下個十字路口,橫亙面前的已是平安里西大街了。

  忽然想到,方才一路經(jīng)過多條胡同。右邊這一片,不正屬于北京劃定的四合院平房保護區(qū)嘛。

  掉頭返回,稍加留心注意,果然胡同路口有料。

  從北往南,最先經(jīng)過“前車胡同”,紅色名牌釘在灰磚墻上,左上角翹著的標(biāo)題大紙,通告著志成小學(xué)新生入學(xué)事宜。

  隨后的八條胡同,紅色名牌依次為“西四北──八條、七條、六條、五條、四條、三條、二條、頭條”,它們在元明時屬鳴玉坊,清屬正紅旗。其中有七條胡同的路口,都有塊兒鑲框嵌墻白石,鐫刻著介紹胡同歷史沿革的文字。

  由此時空穿越:

  西四北八條胡同,三十七號院是明清時期的長壽庵;五十一、五十三、五十五號院是始建于清光緒十二年的慶寧寺……

  西四北七條胡同,長四百三十米、寬四米,仍保存元代胡同舊制;因明永樂年間所封泰寧侯陳珪府第在此,得名泰寧侯胡同……

  西四北五條胡同,明代稱石老娘胡同,相傳有位石姓接生婆居此;七號院是北洋政府教育總長、著名藏書家傅增湘先生舊居……

  西四北四條胡同,明代稱熟皮胡同,相傳有製皮作坊在此而得名,后因製皮時臭氣大而改為臭皮胡同;其中五、七、十四、二十、二十三、二十六、二十八、三十三、三十五、四十五、四十九、五十三號院是保存較好的四合院……

  西四北三條胡同,明代稱箔子胡同,清代以諧音改名為報子胡同和雹子胡同;三十九號院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程硯秋大師故居;十一號院是原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長馬福祥先生舊居……

  西四北二條胡同,明永樂年間西元帥府邸在此,而得名西帥府胡同;五十八號原為萃文、萃真學(xué)校,一九二一年改為由陳垣先生創(chuàng)辦的平民中學(xué)……

  扒開遮蔽刻字白石的爬山虎綠植,還是看到了:西四北頭條胡同,明代稱驢肉胡同,因驢肉集市在此而得名;相傳清乾隆朝權(quán)臣和珅未發(fā)跡時曾宅居于中;其南側(cè)是廣濟寺、歷代帝王廟、原中央醫(yī)院后墻……

  八條胡同中,唯一不同的是西四北六條胡同,胡同口未找到刻字白石,卻看到一段精致考究的文化墻,中間凹下的棕色部分是隱約的城市老照片圖案,四周黑曲凸起的部分刻著“歷史文化”“建筑文化”“人文文化”“京味文化”和“胡同尋跡43處”五塊專題介紹文字。比如,“歷史文化”介紹:該胡同明代稱燕山衛(wèi)胡同,因燕山前衛(wèi)衙署在此而得名,清代稱衛(wèi)兒胡同……“建筑文化”介紹:胡同和四合院是元大都城市規(guī)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胡同共有二十八座傳統(tǒng)門樓和種類多樣、工藝精美的石構(gòu)件……“人文文化”介紹:該胡同曾是名人匯聚之地,近現(xiàn)代畫家、抗戰(zhàn)時期新聞界活躍的《大公報》“雙子星座”記者子岡與徐盈等都曾在這里居住……“京味文化”則介紹:空靈的鴿哨聲,街坊京腔的交談聲,打棗滾落的咕嚕聲,抖空竹、打響鞭、唱京劇、擦身而過的車鈴聲……

  俱往矣。

  或許,將來,另外那七條胡同的白石刻字,都會被這種文化墻取而代之?

  這還只是路過胡同口所見,如果走進這些胡同,走進那些院落,又會是什么光景?

  今早八點路過“四條”路口時,仿佛洪水束口匯入:戴小黃帽、系紅領(lǐng)巾的小學(xué)生們,或由爸爸騎摩托載著,或由媽媽步行用手牽著,或自己蹬地小車溜著,絡(luò)繹不絕朝胡同湧去,本不寬敞的胡同,一側(cè)挨墻相抵停放的私車,已占去一半路面,正巧一輛白車緩緩開出,學(xué)生和家長們便都盡量側(cè)身靠墻,讓出道來……

  朝南走過“頭條”,就快回到白塔寺十字路口了。把角的“早餐經(jīng)營示范店”──慶豐包子舖旁,闢出一塊精美的微型公園,努力展示著胡同元素的文化設(shè)計,整齊的嵌石地面和鑲瓦灰墻旁,宜人的海棠、綠竹、牡丹、繡球配植相間。

  側(cè)目西望,妙應(yīng)寺白塔從灰房綠樹上聳出。藍天之上:南邊,三只白鴿快速飛來;北面,一架飛機小小的白色身影漸漸遠去。

  北京的胡同,辨識尚需時日。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