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如果有誰提到“埃塞克斯人”(Essex Man),不妨留意,因其可能像英文俚語Karen那樣,存在字面以外的含義。
上世紀九十年代,英國《星期日電訊報》刊登了專欄作家西蒙.赫弗的一篇文章,稱因時任首相戴卓爾夫人的自由主義經(jīng)濟政策,使埃塞克斯地區(qū)居民過上富裕生活,令他們在整個八十年代都一直支持保守黨,成了她連續(xù)三屆選舉獲勝的主要功臣。由此,西蒙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詞──“埃塞克斯人”,用來描述一種新型選民:主要來自于倫敦東部工人階級家庭,但年輕、勤奮、靠從事金融行業(yè)暴發(fā)且略顯傲慢,代表著工業(yè)衰落之后個人主義興起。文章還附帶一幅漫畫,畫的是一個額頭較小的家伙,穿著一套昂貴但不合身的西裝,在他閃亮的新車和議會大廈前喝著一罐啤酒。
此后“埃塞克斯人”的說法迅速走紅,不僅成為媒體熱門詞匯,還成了喜聞樂見的真人騷節(jié)目中一種特定喜劇類型,效果經(jīng)久不衰。二○一○年,專門打造的《唯一出路是埃塞克斯》真人騷節(jié)目問世,以一群皮膚曬黑、身材健美的二十多歲年輕人在銀幕上演繹分手和假日浪漫的故事,創(chuàng)造了極高的收視率,甚至吸引到美國女明星詹妮弗.勞倫斯成為忠實的粉絲。但該節(jié)目也進一步強化了當初漫畫中對埃塞克斯人的負面印象,尤其促成了“埃塞克斯女孩”(Essex Girl)笑話的流行,其作為“埃塞克斯人”稱謂的衍生品,專門用來嘲笑當?shù)卮┌咨毟吒图贂窈?、舉止粗魯?shù)呐⑿蜗?,較經(jīng)典的笑話是:“埃塞克斯女孩下車時如何打開車門?──她會用腳踢。”長期以來,這種刻板印象在英國文化中根深蒂固,以至于在字典中有專用條目,比如《牛津英語詞典》稱她們“不聰明、吵鬧雜亂、唯物主義”,而《柯林斯英語詞典》則添加了“缺乏品味”。
為何英國人對埃塞克斯有這樣的偏見?恐怕要從歷史上找原因。英國歷史學家佩夫斯納曾說,埃塞克斯的形象問題早在羅馬入侵之前就已存在了。如果我們將英國的地圖想像成一只頭發(fā)蓬亂、憤怒的怪物對著愛爾蘭大喊大叫,那么埃塞克斯就坐落在它的腸道──泰晤士河口之上。盡管該地區(qū)距離倫敦僅有幾英里,但其居民經(jīng)常被視為落后的人──貧窮、迷信和受教育程度低。
作家笛福早在十八世紀出版的游記《大不列顛全島之旅》中便寫道,埃塞克斯坎維島是一個沼澤地,居住著一些牧羊人,每當其中一個男人帶新妻子回家時,她就會死于埃塞克斯瘧疾。他對埃塞克斯的揶揄可見一斑。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為緩解嚴峻的住房和生活需求,英國興建了一批新城鎮(zhèn),當中就包括埃塞克斯,它吸引了大批來自倫敦的新移民到此安家落戶。
可是他們之中魚龍混雜,也帶來貧富分化和階層矛盾。比如一九七七年,英國導演麥克.李創(chuàng)作了戲劇《阿比蓋爾的派對》,劇中主角貝弗莉是一個講究吃穿的消費主義者,專門來諷刺這種現(xiàn)象,引起觀眾共鳴,演出了上百場仍座無虛席。該劇后來又被改編成電視劇,只是背景換成臨近倫敦的羅姆福德,這是一個由古老的市場轉(zhuǎn)變?yōu)橥ㄇ诔擎?zhèn)的城市,可以說是埃塞克斯在文化上的翻版。
埃塞克斯不僅僅是一個傲慢的消費主義城市,它還被描繪成一個偏見的溫床。一九九二年,英國社會刊物《Harpers & Queen》刊文對埃塞克斯的不良風氣感到失望,指埃塞克斯人代表了一種粗俗的資本主義,因為一些白人逃離多元化的倫敦搬到這里,很多證據(jù)表明他們存在仇外心理和種族主義,比如主張脫歐的極右翼英國民族黨(BNP)便誕生于此。
實際上,近年在多元化風潮影響下,埃塞克斯人的對外形象已有不少改變,如今越來越多被當成新時代中產(chǎn)階級中間選民來看待,不僅是左翼和右翼政黨競相爭奪的目標,甚至成為觀察英國政治的一個晴雨表。盡管如此,其特定稱謂的色彩仍揮之不去,畢竟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不同的埃塞克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