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葉靈鳳《永久的女性》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二日在《小晨報》上發(fā)表的頁面,插圖:丁聰。\作者供圖
“從寶山路開往市政府的公共汽車,在開林公司門口停下的時候,從車上走下了一個身體頎長,膚色微黑的南國風(fēng)度的青年?!边@是葉靈鳳一九三五年九月為《小晨報》所寫的長篇小說《永久的女性》開篇第一句。小說主人公是畫家秦楓谷,從魯少飛的《文壇茶話圖》上看,葉靈鳳本人算得上“身體頎長”,是否“膚色微黑”則不得而知,然而,葉先生出身上海美術(shù)??茖W(xué)校,也是一位畫家確定無疑。讀這部講青年畫家在藝術(shù)與人生困惑中的小說,我不時聯(lián)想起作者的經(jīng)歷也不算奇怪,小說中多次出現(xiàn)的寶山路、江灣路和北四川路等,本也是葉靈鳳當年的生活之地。
不過,小說里所寫的當年這一帶頗有鄉(xiāng)野氣息,尤其是畫家在江灣路附近的住處:“穿過桑園,在一叢蒼翠的竹林掩護下,一座青灰色的瓦房,像隱士一樣,劃破了新秋明朗的天空,露出他寂靜的姿態(tài)?!薄笆且凰行⌒〉脑鹤雍媳е慕巷L(fēng)味的建筑。沒有樓,圍著口字形的天井,是三開間帶著東西廂房的高爽的平房?!敝窳?,有江南風(fēng)味的建筑,葉靈鳳保留了當年虹口、閘北一帶的面貌。而如今,我的想像都跟不上來,現(xiàn)在那些僅存中西合璧的老建筑,只能在高樓大廈的夾縫中喘息;舊區(qū)改造,遠遠地望去,是長長的機械臂掠過城市的上空。
寶山路,南起天目東路,北迄四川北路,與同心路相接。從一八七五年開辟到一九○八年,有三十多年的筑路史。我上班經(jīng)常坐地鐵三號線在這一站下車,再沿著寶山路走過來。塵土飛揚中,我們不太容易把它與當年眾多文人路過這里時的情景剪輯在一起。然而,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中,它應(yīng)當占有不少的頁面。這里的三德里(今永興路58弄附近)A11號,是有名的創(chuàng)造社出版部所在地,葉靈鳳回憶:“出版部的招牌是橫的,掛在二樓,好像是紅地白字。不用說,招牌字是郭老(沫若)的大筆?!薄叭吕锏姆课荩且环N一樓一底的小洋房,每一家前面有一塊小花園,沒有石庫門,一道短圍墻和鐵門,走進來上了石階,就是樓下客廳的玻璃門,這里就是我們的門市部,辦事處則設(shè)在樓上?!保ā队洝春樗岛统霭娌康恼Q生》)那個年代,走在寶山路上,說不定我們就遇見在此居住的李石岑、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瞿秋白、田漢、鄭伯奇、陽翰笙、張聞天、潘漢年、葉靈鳳……當然,在寶山路鴻興坊75號的上海世界語學(xué)會,你或許還能遇到年輕的小說家巴金,他后來一段時間長住在寶山路寶光里14號,《死去的太陽》《霧》還有讓他后來名滿天下的長篇小說《家》都是在這里寫的。寶山路584號,是商務(wù)印書館的東方圖書館,它也是民族文化的傷痛之地。
“開林公司”,我最初以為像是永安、先施這樣的百貨公司,或者是葉靈鳳隨手寫下的名字。網(wǎng)絡(luò)上一搜索,不得了:這是中國涂料工業(yè)的發(fā)源地。一九一五年,廣東商人阮靄南、周元泰在寶山路上合伙創(chuàng)辦了上海開林油漆股份有限公司(開林顏料油漆廠),是為“開林公司”。也許,我上班也經(jīng)過它的門前。從寶山路走過來,拐進老靶子路(今武進路),過一個路口,就是當年的公益坊和趙家花園,它們緊挨著北四川路。時下熱門小說《千里江山圖》(孫甘露著)中曾寫到:“公益坊廣東人聚集,西北面的扆虹園,是中山先生數(shù)次到過的地方,這會兒門前一組新人和親朋好友正在準備文明婚禮。”當年的扆虹園和趙岐峰公像堂如今已作為巴金圖書館向公眾開放,它也是上海文學(xué)館的一部分。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葉靈鳳”是巴金圖書館的主題詞。五月十二日,是葉靈鳳誕辰一百二十周年的日子,今年又逢葉先生逝世五十周年。巴金圖書館里紀念展開幕,同時舉辦紀念座談會、講座,這應(yīng)當是海內(nèi)外第一個葉靈鳳的展覽和學(xué)術(shù)研討會,葉家子孫到場,北京、上海、廣州、香港的學(xué)者齊聚,大家圍繞一個熟悉卻又久違的名字熱烈探討。話題似乎離不開兩個城市:上海,香港。在葉靈鳳先生的一生中,他在上海居留的時間(一九二四至一九三八年)不算很長,然而,上海之于葉靈鳳的意義絕對重大,除了求學(xué)、成家、立業(yè)這些顯性的人生大事外,精神層面、文化層面,上海決定了他后半生的人生道路,塑造了今天人們看到的葉靈鳳。一個城市的文化氣質(zhì)對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塑造產(chǎn)生重要影響,比如“摩登上?!迸c“現(xiàn)代”靈鳳,十分值得探討。反過來,一個文人對一個城市是否有反哺作用呢?我們僅僅從葉先生《永久的女性》開篇第一句就讀出這么多城市的歷史和細節(jié),葉靈鳳當然不止寫過寶山路,南京路、霞飛路等等都是他筆下的都市場景,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土層就是在不同的文人不同的書寫中層層加厚的。呵護它們,呵護城市記憶,不僅是今人的歷史責任,還維系著我們的生活品味。走在一條歷史底蘊如此豐厚的街道上,我們感受的是城市的前世今生,個人的昨天和明天,穿越其中,城市的魅力和人生的意趣,定會油然而生。巴金圖書館,把這次展覽定為“回歸上?!保匀挥卸嘀卦?,然而,喚回一位遠游的文人、喚回上海記憶,卻是在鋼筋水泥的“現(xiàn)代”中一份柔軟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