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藝文 > 大公園 > 正文

?HK人與事/曖曖古村莊\黃秀蓮

2025-05-12 05:02:00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小西灣位于港島最東的一隅,天涯海角,而地鐵只通到柴灣,尚未直達此區(qū),于是巴士載運成為交通主動脈。多線路程的巴士匯聚此站,85號來了,這路車從未坐過,但記得可抵我家,拍卡前請教了司機,才安心上車。車子先走平路,繞過杏花邨外圍,然后登坡而上,左拐右轉,到了阿公巖道。山路狹窄,倏陡忽降,起伏不定,更有黛綠樹色,鬱鬱蒼蒼,還未看足,車子已落到谷地了。忽見左邊村屋疏落,門前一根竹竿晾曬著衣物;寮屋及廠房立在小路另側,挺起鐵皮外殼,也許仍在營生。我為之愕然,舊貌依稀,童年看過的平民房屋,原始而真實,寧靜而隱世地立在眼前。

  哎,這番風貌,近日在粉嶺流水響的迂回路上也曾見過,沒想到市區(qū)寸金尺土,小石屋和鐵皮廠居然能殘存在城市角落,難道這段山路遭社會遺忘以至沒有開發(fā)?這猜想無法成立,只因高級私營的醫(yī)療中心就在咫尺巍峨而立,那么,村落何以依舊一派古樸遺世獨立呢?

  我還未回過神來,巴士已下坡往筲箕灣電車路疾馳而去。這一帶算是熟悉的,在柴灣道工作了近十年,相看兩不厭是青山,自以為山色早已全收眼底。怎料到山后有山,山環(huán)路繞,從柴灣道坡度尚緩的岔路左轉而入的阿公巖道,幾家報業(yè)雜志早就在此設廠,不止墨香飄送文氣蘊借,竟然還秘藏了理應失落的村莊面貌。

  回家后馬上翻查資料,方知道令我驚詫的曖曖古村,原來是阿公巖村。一八四一年開埠之初居民已聚居成村,當時已有村民兩百,后來太平天國馀卒偕家屬逃亡到此,落地生根。筲箕灣既近海又出產花崗巖,居民遂捕魚為業(yè)或采石為生,難怪岸邊有避風塘,而山坡猶留下斧鑿采石的立面。上世紀八十年代大量移民涌入,戶數(shù)增至百馀,村民亦陸續(xù)轉業(yè)。后來一場火災,如今只得二百人居住???,當年構建因陋就簡,居住與生產比鄰,只求遮風避雨,火爐一樣的鐵皮寮屋亦可安家立業(yè)。不過,政府會在今年六月收回這塊地,用來興建可容四千人的公屋。村落湮沒叫人惆悵,新型公屋聳立令人欣慰。

  這舊時風景城中村落快要消失了。我看山十年不知山,卻剛好碰上那路巴士,無心訪尋偏是驀然相遇,成就了最后的緣分。匆匆一瞥,喜見隱秘的山后,村舍儼然,有花有樹,充滿情趣,旁邊有船廠,還有歷史的回音隱約的足跡,恍惚低訴著兩百年來的滄桑。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