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旅游 > 新疆 > 文化 > 正文

庫車市繁華街道下“藏”著古墓群遺址博物館

2023-10-23 13:48:18大公網新疆文旅頻道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10月21日,位于庫車市中心的友誼路上車流不斷,人來人往,道路兩側,商販們叫賣著讓人垂涎的各色水果,餐館服務員招呼著新來的顧客。初識庫車的人,一定不知道在這繁華的街道地面下7米到9米處,靜靜藏著一座建在地下的古墓群遺址博物館。

  這座博物館就是為友誼路晉十六國時期磚室墓群而建的原址博物館,墓群在2007年修建友誼路地下街時被發(fā)現,并入選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

古墓群遺址博物館內一座墓葬內部結構展示。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攝

  晉十六國時期磚室墓的考古發(fā)掘和研究,對準確闡明漢晉時期中央政權對西域的管理及西域各城郭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關系有重要價值。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研究這座迄今為止在新疆唯一發(fā)現的磚室墓群,庫車市在墓群所在位置建起了博物館,充分利用古墓群原貌做文化遺產的活化展示。

  在沙礫中掩埋1600余年的遺存

  因為古墓群遺址博物館目前仍在施工,所以記者隨工作人員從友誼路上一個消防通道口進入了博物館。

  曾在影像圖片上才見到過的磚室墓,大大小小、形制不一,分布在面積約4259平方米的展廳里,這些在沙礫中掩埋了1600余年的遺存,因為文博工作者經年的發(fā)掘、保護,露出了真顏。

古墓群遺址博物館內磚室墓。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銀璐攝

  展廳內共展示了15座已經發(fā)掘出完整樣貌的磚室墓,根據其中出土文物的年代研究判定,墓都屬于晉十六國時期,在形制上分為豎穴單室磚墓、斜坡墓道單磚室和斜坡墓道前后雙室3種,墓室都是多次使用,內部葬入了多個墓主人,這是典型的家族墓葬,家庭成員共用一座墓葬。每個離世的人都會被相繼葬在一個墓里。

  在展廳里可以清晰地看到磚室墓的墓門、甬道、墓室、耳室均用磚筑,墓門上有照墻,其中3號墓門楣上雕著天鹿、玄武、白虎、朱雀等神獸紋樣,墓葬形制與酒泉、嘉峪關一帶的魏晉壁畫墓、敦煌的佛爺廟灣磚室墓,還有福建廈門一帶發(fā)現的磚室墓都十分相似。

  今天的庫車市即古代的龜茲地區(qū),因為地理位置重要及自然資源豐富,成為西域地區(qū)重要的城郭,從漢代開始它一直與歷代中央政權保持著緊密的聯系。

  “從墓室的建筑工藝看,這批墓葬的等級較高,墓室里顯示撒五銖錢的習俗,有一部分墓主人有口含、手握錢幣的現象,這都是中原地區(qū)的墓葬習俗。”庫車市龜茲博物館館長馬麗麗說,專家認為墓主人可能是深受中原文化影響的龜茲貴族,或是自中原地區(qū)而來并居住在龜茲地區(qū)的屯田戍邊軍士,或是從河西走廊一帶遷移來的居民。

  同時,這片磚室墓的隨葬品也比較豐富,有釉陶罐、銅鏡、包金鐵簪、鐵刀、剪輪五銖錢和龜茲小錢等,其中很多都是當時產自中原地區(qū)的物品,或是根據中原地區(qū)傳到西域的技藝制成。

  文物保護措施的介入非常必要

  為便于參觀,博物館展廳內鋪設了設計精致且較為寬闊的參觀步道及玻璃防護圍擋,同時用圖片展板及數字化內容展陳的方式展示出土文物。

  “在這幅多媒體幕布上,將會向觀眾播放磚室墓被發(fā)現、發(fā)掘的過程,包括發(fā)掘過程中發(fā)現的隨葬品。”講解員蘇比·阿布里米提指著位于1號墓前的多媒體幕布說,在幕布的背后還設置一個5層階梯的觀展區(qū),配置了軟包坐墊。

  據介紹,在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后,觀眾可以看到“魏晉·龜茲”“全息劇場”“事死如生”“技藝商貿”等展示。

  雖然處在地下,但這些磚室墓仍然需要保護,“自然環(huán)境變化對文物造成的損壞不可避免,比如地震、地下水浸入,所以文物保護措施的介入就非常必要。”馬麗麗說。

  5號墓在發(fā)現時頂部拱形已有大片殘缺,磚室墓的拱形頂是由一塊塊彼此支撐的方磚拼接而成的,某個位置殘缺就會逐漸波及其他部位,所以文保工作人員用“鋼架支護”的方式將其他尚好的部分從磚室內部支撐住,鋼架完全按照內部墻面的形狀打制。

古墓群遺址博物館內5號墓。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攝

  此外,為了讓磚室墓本體能夠承受一定的地震損害風險,又在墓室墻壁外部砌筑一定高度的磚臺,達到加固的目的,還要在磚臺與墓室墻體之間填充沙土與熟石灰,以便防潮。

  在展廳的展板上,也詳細介紹了文保工作人員針對這片磚室墓做保護修繕時用的幾種方式:保護性揭殼、砌筑臺幫、拆安歸位、鋼架支護等。

  周邊古代遺存考古發(fā)掘仍在繼續(xù)

  自2007年友誼路墓群被發(fā)現后,直到今天,針對庫車市友誼路墓群的發(fā)掘工作一直在階段性持續(xù)。

  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庫車友誼路墓群保護性設施建設項目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共清理出墓葬498座,井6口、水溝2條、排水管1條、灶2座及踩踏面1處,這些墓葬的年代分別屬于春秋戰(zhàn)國、魏晉南北朝、唐以及元明4個時期。

  這次發(fā)掘發(fā)現了1600余件出土遺物,包括陶器、飾品配件、錢幣、掌紋轉等,比如其中帶有忍冬紋樣的陶碗、板瓦,就是唐時期的標型器。

  這是目前庫車市同時期發(fā)掘面積最大、數量最多,埋葬關系最復雜的一處古墓群,是近年來新疆地區(qū)漢晉時期考古的再次重要發(fā)現。

古墓群遺址博物館內用數字化展示神獸紋樣。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攝

  考古專家認為,這批墓葬的發(fā)掘,填補了天山山脈南麓春秋戰(zhàn)國至元明時期考古發(fā)掘的空白,延伸了此地區(qū)的歷史軸線,更加豐富地展現了古代龜茲地區(qū)的文化習俗和社會生活,以及它與西域各城郭乃至中原地區(qū)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



資料來源:石榴云/新疆日報

責任編輯:徐徐

相關內容

點擊排行

京ICP備1304934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733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