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上,老兵們來到博物館,捧起一只軍用水壺,想起給大家留下“保命水”的老連長,忍不住淚水漣漣。“司令員同志,給你敬禮了。”當耳邊再次響起“建設(shè)咱們的新新疆”歌聲時,他們緩緩舉起右手,向著紀念碑方向莊嚴地敬了一個軍禮。
舞蹈詩劇《老兵故事》。石榴云/新疆日報 記者趙梅攝
8月1日晚,兵團文化藝術(shù)中心演藝大廈,第六屆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jié)參演劇目舞蹈詩劇《老兵故事》中的這一畫面,將劇場氛圍再一次推向高潮。當臺下響起一陣陣熱烈的鼓掌聲時,該劇目總導(dǎo)演、兵團歌舞劇團團長蔣玫忍不住熱淚盈眶。
《老兵故事》是蔣玫根據(jù)兵團各地博物館的老照片和影像資料,結(jié)合她十余年來在兵團各地采風的素材創(chuàng)作而成。
8月1日晚,舞蹈詩劇《老兵故事》演出現(xiàn)場。石榴云/新疆日報 記者趙梅攝
蔣玫18歲從新疆藝術(shù)學校舞蹈專業(yè)畢業(yè)后,就來到兵團歌舞劇團,開始了自己的舞蹈生涯。如今,她已在該團從事舞蹈事業(yè)41年。
因父母都曾是軍墾戰(zhàn)士,她從小就對兵團精神有著特殊情結(jié)。十余年前,她為舞蹈創(chuàng)作在各地采風時,被各地博物館里的“凱歌進新疆”“八千湘女進疆”“坎土曼”“沙海老兵”“青石板上烙大餅”等老照片深深吸引。“我當時就產(chǎn)生了想法,要把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用舞蹈藝術(shù)形式呈現(xiàn)在舞臺上。”蔣玫說,從那時起,她就開始關(guān)注并搜集和老照片相關(guān)的資料,尋訪老照片背后的紅色人物。
在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了解坎土曼的故事時,她聽說一個故事,有一位軍墾老戰(zhàn)士在記憶力衰退,忘了家人的名字、忘了回家的路,但卻清楚記得當年自己用過的坎土曼。后來,她在《老兵故事》里加入一位老兵在博物館里看到一把把陳舊的坎土曼,忍不住拿出一把掄了起來的畫面。
舞蹈詩劇《老兵故事》。石榴云/新疆日報 記者趙梅攝
舞蹈詩劇《老兵故事》。石榴云/新疆日報 記者趙梅攝
在和田尋訪沙海老兵的故事,“聽他們講當年在沙漠里行軍時,為了不被風沙卷走,大家拽著馬尾巴,相互手拉著手,在沒過膝蓋的沙漠里,每走一步,都要艱難地拔腿。腳打出泡,挑破了繼續(xù)走,我忍不住淚流滿面。”她說,這些細節(jié)后來都在《老兵故事》里用舞蹈語言體現(xiàn)了出來。
今年年初,《老兵故事》開始排練前,她向60余名舞蹈演員提出了兩點要求:其一,演員必須注重對人物形象的刻畫,要用舞蹈肢體語言去表達老兵堅強、忠誠、樂觀和浪漫的情懷;其二,舞蹈技能技巧要具有張力,群舞要整齊劃一。
該劇目主演蘆陽說,接到演出任務(wù)后,心情激動又緊張,“我在劇目中要承擔多個老兵角色,這些角色動作幅度大,而且情緒要飽滿。這對我來說,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畢竟我已經(jīng)33歲,體能不如20多歲時充沛。”為了塑造好角色形象,他除了查閱各種資料,去博物館“泡”故事。還要苦練基本功,與搭檔反復(fù)磨合,“為了表現(xiàn)好‘羞澀的紅’中的一個托舉動作,我和搭檔每天要練習三四十次,每次練習結(jié)束后,衣服會全部濕透。”
而和蘆陽搭檔的舞蹈演員馮子葉告訴記者,自己雖然是被托舉一方,但練習過程并不輕松。“從起跳到托舉,我們倆必須配合默契,要反復(fù)練習,才能在舞臺上呈現(xiàn)出好的效果。”為了練好這一動作,她身上的托舉部位已淤青一片。
舞蹈詩劇《老兵故事》。石榴云/新疆日報 記者趙梅攝
舞蹈詩劇《老兵故事》。石榴云/新疆日報 記者趙梅攝
風雪天里,戰(zhàn)士們背負70余公斤重物艱難行進,炊事班戰(zhàn)士因為體力不支,從雪山上滾下,唯一一口鍋摔壞了。當他正在為做飯發(fā)愁時,向?qū)嶙h,可以用戈壁上的石板當鍋。于是,大家齊心協(xié)力,用鑿下的青石板烙起大餅……
觀眾汪琳說,當她看到這一幕時,眼眶濕了,“在這么惡劣的環(huán)境里,他們還能熱火朝天地一起克服各種困難,這畫面真的讓人感覺浪漫又溫馨。”
資料來源:石榴云/新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