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咚”,震天的鼓聲一響,花傘“走”出來,“獅子”跳出來、扇子搖起來、秧歌扭起來,一場特殊的社火開場了。
歡快的大鼓敲起來。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任江攝
7月29日上午,烏茲別克斯坦國家大劇院Tumor歌舞團(tuán)和中國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藝術(shù)劇院、文化館的交流活動上,“外援”演員們和昌吉市大西渠鎮(zhèn)社火隊隊員聯(lián)手奉獻(xiàn)了一場精彩熱烈的社火表演。
一起扭起來。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任江攝
大西渠鎮(zhèn)文化站站長、秧歌隊鼓手仲偉善和Tumor歌舞團(tuán)演員阿赫梅多夫·薩爾多爾·阿格扎姆烏戈利是這場計劃之外的社火表演發(fā)起者——當(dāng)烏茲別克斯坦的演員們圍上來參觀時,系著紅腰帶、頭扎羊肚手巾的仲偉善即興敲響了大鼓,并邀請演員們來一起打鼓,薩爾多爾接過鼓槌就敲開了。
心靈手巧來剪紙。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任江攝
只敲了幾下,薩爾多爾就跟上了仲偉善的節(jié)奏,兩人越敲越有勁,鼓聲響徹會場,現(xiàn)場沸騰起來。社火隊隊員笑容滿面地扭了起來,還邀請身邊的歌舞團(tuán)演員一起扭。很快,一位又一位身穿烏茲別克斯坦傳統(tǒng)民族服裝的演員匯入秧歌隊,有舉花傘的,有兩手拿著一把扇子搖的,有拿著镲邊扭邊打的,一位男演員索性套上了獅子頭,搖頭晃腦地加入社火隊伍中。盡管演員們的動作不太規(guī)范,但每個人的笑容都很燦爛。
科米洛娃·卡莫拉·努蒙容克孜是社火隊伍里最活躍的,她舉著花傘,踏著鼓點,興奮地扭著、跳著,還不停地和社火隊員、歌舞團(tuán)演員互動,花傘飛舞、裙擺翩飛,像一只起舞的蝴蝶。
看我們的刺繡好不好。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任江攝
“我打鼓快30年了,第一次有外國人和我們一起鬧社火。”仲偉善說。這支社火隊骨干成員有幾十名,過年過節(jié)最紅火的時候,有四五百人一起鬧社火,“我有兩個愿望,一個是能去陜西學(xué)秧歌,另一個是能去國外演出。”雖然去國外演出的愿望還沒有實現(xiàn),但社火隊里來了一群“外援”還是讓他興奮。
27歲的薩爾多爾是第二次來中國新疆了。“7年前來過一次,可惜時間太短了,只在烏魯木齊,沒來得及多看看。”這次來參加第六屆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jié),薩爾多爾隨團(tuán)在烏魯木齊市、昌吉市演出4場,雖然有些累,但參觀了很多地方,“新疆的變化太大了,更繁華了。”平時,他就喜歡中國的音樂和電影,還是李小龍、成龍的粉絲。
告別前合影。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任江攝
當(dāng)天的活動現(xiàn)場就是歡樂的海洋。剪紙、面塑、回族刺繡、新疆社火、皮影戲……昌吉州、昌吉市的非遺項目傳承人們向烏茲別克斯坦演員們展示著中華古老而絢麗的文化;川劇變臉、新疆曲子《掛畫》等精彩表演,讓演員們不惜力地鼓掌。
“如果有機會,我還要到新疆來,到昌吉來,感受新疆歌舞的魅力和中華文化的博大,與中國藝術(shù)家深入交流學(xué)習(xí)。”歌舞團(tuán)藝術(shù)總監(jiān)阿里莫夫·阿卜杜拉·魯斯塔莫維奇說。
“中國很偉大,希望下次再來中國,有機會去北京、上海。”還沒有離開新疆,薩爾多爾就憧憬下一次相見了。
資料來源:石榴云/新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