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旅游 > 新疆 > 文化 > 正文

走近文物 觸摸歷史|塔城文物——青銅器篇

2021-08-25 12:43:37油畫中的塔城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文物

  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在歷史長河中

  生活在塔城大地的各民族

  締造了豐富多彩的優(yōu)秀文化

  留存了極為豐富的遺跡和珍貴文物

  愛在塔城帶您

  走近文物 觸摸歷史

  青銅器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進程中

  經歷了石器時代后

  逐步進入以青銅冶煉鑄造

  為標志的青銅時代

  塔城盆地,作為亞洲腹地

  是東西方文化交流薈萃的重要區(qū)域

  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

  已開始使用青銅器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

  這些有名有姓的古代青銅器
 

  青銅箭簇

  

  箭鏃又名箭簇即金屬箭頭,古時有青銅質,后改進為鐵質。
  左一:長5.5厘米、寬2.5厘米 右一:長2.8厘米、寬2厘米;現存于民間。

  說到箭鏃,就必須先說弓箭。弓箭的發(fā)明,是人類史上一次偉大的進步。在原始社會,它可以讓人們用以和猛獸搏斗,擴大了狩獵的范圍,大大增加了人類對蛋白質食物的攝入,有力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化。自然,箭鏃很快成了兵器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青銅短劍

 

  青銅短劍(左)是劍柄與劍身連鑄在一起的匕首式短劍,屬青銅器時代晚期,長22.6厘米、寬4.9厘米,現存于塔城地區(qū)博物館。
 

  青銅錛
  

  青銅錛是戰(zhàn)國時期的農具,主要用于砍削木料,隨著錛的出現就有造房子和造家具的可能。在青銅錛沒有出現之前,人們基本都是一些穴居的形式,錛出現以后可以在木頭上穿孔、打眼,這也是生產方式的一種革新。上圖中的青銅錛現存于塔城地區(qū)博物館。

  青銅斧
  

  青銅斧是繼新石器時代大量使用的石斧之后出現的砍伐工具,流傳到后世的不少。形狀主要有以下幾種:一、體較長,刃平直或略呈弧形,圓銎。二、寬身、弧刃、圓銎,近似兵器中的鉞。三、兩側近刃部較長或呈弧形,圓銎或長方形直銎,直刃或弧刃,近似現代的斧。上圖青銅斧現存于塔城地區(qū)博物館。

  銅箭鏃

  

  早期鐵器時代,9枚,其中三翼7枚,雙翼2枚。三翼箭鏃,通長5~6厘米;兩枚雙翼箭鏃,其中一枚長4.2厘米、孔徑0.6厘米;另一枚長5厘米、孔徑0.7厘米,現存于裕民縣文物管理所。

  青銅棺

  

  戰(zhàn)國時期,高68厘米、上口直徑44厘米、下口直徑37厘米,現存于額敏縣博物館。  

 

    銅刀

 

  銅刀作為兵器或作為工具,用途廣,形制多樣。有的長刀直背,凸刃,刀尖向后鉤;有的形如工具中的削,柄作環(huán)形或獸頭形。長刀主要盛行于商代,其他通行于商至戰(zhàn)國。

  帶孔銅刀

  

  春秋時代,長17厘米、寬1.5厘米、厚0.47厘米,現存于沙灣市文物管理所。

  圓首帶孔銅刀

  

  春秋時代,長16.8厘米、寬1.4厘米、厚0.36厘米,現存于沙灣市文物管理所。

  環(huán)首銅刀

  

  春秋時代,長17厘米、寬2厘米、厚0.4厘米,現存于沙灣市文物管理所。

  銅鏡

  銅鏡是古代用青銅或其他金屬做的鏡子。在古代,銅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關聯,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我國銅鏡的歷史可追溯到距今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時期,作為一種實用品,一直到19世紀初,國外玻璃水銀鏡傳入,銅鏡才逐步被取代。

  素面銅鏡

  

  戰(zhàn)國時期,直徑14.9厘米、厚0.7厘米,現存于托里縣博物館。

  瑞獸葡萄紋銅鏡

  

  唐代,直徑16厘米、厚1.5厘米,現存于塔城地區(qū)博物館。

  "龜鶴齊壽"長柄銅鏡

  

  清代,直徑10.5厘米,現存于塔城地區(qū)博物館。

責任編輯:徐徐

相關內容

點擊排行

京ICP備1304934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733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