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旅游 > 新疆 > 地州 > 正文

新聞語言多接地氣—淺談全媒體時代的新聞寫作

2024-03-29 22:33:38大公網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文/ 李宗霖

  全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成為普遍,“人人皆可為記者”。文字是新聞的命脈。什么是新聞?對新聞工作者來說,本不成問題。寫新聞,就要用新聞語言。新聞,說到底就是講故事,有人物、有場景、有細節(jié)、有情趣,才能吸引讀者。傳播環(huán)境、輿論生態(tài)的變化,既需要廣大記者和通訊員轉型調整、以變應變,也考驗著記者和通訊員的定力和堅守。

  用接地氣的語言貼近受眾,才會贏得受眾。常有人調侃,“新聞宣傳就是誰寫誰看,寫誰誰看”。造成這樣的質疑,主要還是新聞語言不生動、細節(jié)不扎實、內容不感人,要么事跡雷同、語言累贅,要么脫離實際、語言生硬。因此,用好新聞語言很關鍵,好的新聞語言應該是能夠接地氣、具有吸引力的。如,“擼起袖子加油干”“外賣小哥”“我脫貧了”“打個高鐵回家”“一秒過閘”等鮮活表述,就能引發(fā)受眾強烈情感共鳴和回憶共振。

  不可否認,在“流量至上”的裹挾中,新聞行業(yè)難免出現(xiàn)一些浮躁傾向。一些鮮活的新聞寫成公文,行政化、機關化傾向明顯,“公文腔”“八股文”色彩濃郁,新聞語言不活潑、不輕松,影響受眾的口味。這就要求記者和通訊員要把“接地氣”的新聞語態(tài)貫穿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新聞編輯全過程。

  接地氣,要探尋“新聞眼”,講出好故事。記者和通訊員最重要的本領就是“判斷”。面對新聞事件,要時刻從政治上看問題,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坐標,如何進行報道,都考驗著記者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沒有策劃就沒有新聞,就更談不上影響力。要在黨委中心工作、基層職工群眾、企業(yè)生產一線尋找“新聞富礦”,開展生動鮮活采訪,找好的角度寫好的新聞、發(fā)現(xiàn)生動細節(jié)寫活新聞。要樹牢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決抵制“新黃色新聞”、有償新聞,不能迷信“大流量”而忽視了“正能量”。

  接地氣,要身心“走下去”,捕捉好素材。不到基層發(fā)現(xiàn)不了新聞,不能當“書房記者”“書房通訊員”,賺賺工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也不能奉行“經濟效益至上”,挑肥揀瘦,眼睛向錢看。在踐行“四力”中深化“走轉改”,把職業(yè)當事業(yè),視新聞如生命,堅持深入基層職工群眾,深入新聞現(xiàn)場,獲取一手素材,方能寫出“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優(yōu)秀作品。要腦子裝著問題、心中帶著責任經常走出去,深入田間地頭、走進車間工廠、穿梭大街小巷、深入職工群眾。

  接地氣,要摒棄“剪刀手”,練就好筆頭。稿子好不好,只有寫出來才知道,如果感動不了自己,那也不可能打動讀者。真正投入真情實感,有溫度、有靈魂的新聞自然水到渠成。有的記者和通訊員不愿調研,一味追求用力小、見效快的“顯績”,忽視時間長、見效慢的“潛績”,多是“來料加工”,對工作感悟沒有那么深刻,自然就寫不出刻骨銘心的感受。更有甚者習慣“拿來主義”,拿各單位工作總結、經驗材料簡單拼湊,不愿意動腦子、分析不透新聞,對細節(jié)缺少挖掘、對現(xiàn)場缺少捕捉,導致“新聞不是新聞、公文不像公文”。

  “內容在身邊、語言接地氣”的報道讓人們愛聽、愛看、愛轉。在路上,是新聞工作者最美的狀態(tài)。在奔跑,是新聞工作者最好的修行。新時代的新聞工作者要有新作為,越是信息繁雜、眾聲喧嘩,越需要嚴格新聞生產標準的耐性,保持對專業(yè)門檻和報道價值的敬畏。生動鮮活的新聞在老百姓柴米油鹽的煙火里,在企業(yè)生產經營一線的奮進里、在平凡人物奮斗的故事里……。記者和通訊員絕不能“無土栽培”,只有真正“沉下去”,由點到面,從小切口著手,以飽滿的熱情觸摸時代脈搏,以生動的筆觸記錄時代變遷,在堅守中做好每一次采訪,于創(chuàng)新中寫好每一篇稿件,定能創(chuàng)作熱傳刷屏之作、書寫屬于自己的榮光。

  通聯(lián):六師五家渠市黨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李孟展

相關內容

點擊排行

京ICP備1304934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733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