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wǎng)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評論 > 公評世界 > 正文

?公評世界\“英國病”又添新癥\周德武

2019-04-04 03:18:17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近三年來,英國脫歐問題長期霸屏,成了國際題材的最長連續(xù)劇,追劇的人患了疲勞癥,演劇的人早已厭煩。幾天前,重量級的保守黨員憤然退黨,以示對議而不決的不滿。一些英國人抱怨,這幫政客只知道否決,但到底贊成什麼,無人知道。相互否決是當下西方民主的常態(tài),脫歐事件久拖不決,也把英式民主的醜陋暴露無疑,“英國病”中又多了一項拖延癥。

  脫歐問題如此反覆,充分反映了英國當下的矛盾心態(tài)。一方面昔日的老大呆在歐盟內(nèi)覺得受了委屈,但真讓她離開又十分難捨。另一方面,歐盟領(lǐng)導人一再敦促英政府盡快作出決定,給歐盟一個清晰的交代。

  雙方的時間所剩不多。英想從歐盟那裏討得更多便宜已經(jīng)很難。畢竟歐羅巴合眾國的理想不能因為英國的攪局而從此幻滅,歐盟聯(lián)邦主義者還再作最后的嘗試,現(xiàn)在遠沒有到與歐盟與歐元說再見的時候。所以,歐盟領(lǐng)導人很清楚,無論如何不能讓英國脫歐的代價變得微不足道,否則會為其他國家開啟惡劣先例,等於為歐盟一體化進程自掘墳墓。

  長期以來,英國孤懸大西洋,一直與歐洲大國若即若離,在美國與歐洲大陸之間扮演特殊角色,甚至充當美國的代言人。在長期的猶豫之后,1973年終於加入歐共體(歐盟前身),但工黨指責保守黨讓步過多,於是1975年就退歐問題進行過一次公投,結(jié)果是67%的人贊成留在歐共體。雖說英法德是歐盟的“三駕馬車”,但英國對歐盟一體化一直三心二意,甚至拖歐盟的后腿,讓歐元的誕生出現(xiàn)先天缺陷,死守英鎊也是大英帝國的最后基業(yè)。

  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在2009年演變成了歐洲主權(quán)債務危機。與美國一樣,金融與地產(chǎn)過度發(fā)達的英國難以獨善其身,2011年8月倫敦出現(xiàn)了幾十年以來最嚴重的騷亂。黑人被槍殺問題只是誘因,其根本原因還是金融危機向政治和社會危機傳導的折射。移民、難民問題與恐怖主義問題相互交織,共同發(fā)酵,成為壓垮英國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反對脫歐的卡梅倫把公投變成了一場政治賭博,最后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程。接棒的文翠珊首相知難而上,把一項自己都不贊成的議題作為其政治使命,在三次投票未果的情況下,主動提議以首相之位換取議會通過她的脫歐議案,但是議會多數(shù)對此無動於衷,直接把文翠珊推到了政治懸崖邊。

  英國像雄獅一樣走進20世紀,但卻像中風的羔羊走出20世紀,這是迄今西方學者對英國最刻薄的描述。的確,21世紀以來,大英帝國進一步衰落的速度超出了我們的想像。作為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引領(lǐng)者,大量的殖民地成為英國輸出工業(yè)品的天堂。一些私營企業(yè)不思進取,沉湎於培養(yǎng)“紳士風度”。把大筆的財富投入到獵狐、賽馬、高爾夫球,良田變成了球場。英國不僅缺席了第二、第三次工業(yè)革命,正在興起的第四次工業(yè)革命也找不到英國的蹤影。有人甚至調(diào)侃到,具有冒險精神的人去了美國,壞人被流放到澳洲,留下來的都是中規(guī)中矩、性格趨於保守的人,難怪他們對新技術(shù)革命麻木不仁。在被美國取代之后,甘愿充當小夥伴,在帝國落日的余輝中書寫著大國興衰的終曲。

  貴族病之外,英國人眼下又多了拖延癥。面對一個幾近分裂的英國,誰也承擔不起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被脫歐撕碎的責任。而未來最危險最不愿看到的則是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的離心力加劇,不僅帶來混亂的英國,而且是在製造動蕩的歐洲,整個國際社會,特別是深陷危機漩渦的歐洲無法承受之重。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