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wǎng)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新聞 > 內(nèi)地 > 正文

?王朝辨識/“高句麗”非“高麗” 前者華夏印記鮮明

2025-07-05 05:02:32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圖:集安濃厚的歷史文化吸引來自全國的大量游客。圖為浙江游客在長壽王陵前拍照。

  提到中國和朝鮮半島的歷史,有兩個名稱相近的政權值得注意,一個是高麗王朝,一個是高句麗政權?!案呔潲悺迸c“高麗”僅有一字之差,二者在歷史敘述中常被混淆,甚至被一些觀點錯誤地視為一脈相承。

  尚彥臣介紹,從建立時間、地理版圖、民族構成乃至政治制度來看,高句麗與高麗實際上是兩個歷史背景、文化土壤和政治生態(tài)迥然不同的政權,斷不可等量齊觀。集安市博物館史料和文物證實,從衣冠制度到日常習俗,從社會結構到宗教禮儀,高句麗的文化在多個層面上深受中原文化影響,體現(xiàn)出鮮明的華夏文明印記。

  高句麗重心在東北 多民族融合

  吉林大學文學院中國史系教授高福順指出:“高句麗與中原歷代王朝之間始終維持朝貢冊封的隸屬關系,并在東亞歷史格局中扮演著重要的橋梁與媒介角色,特別是在唐朝與東北亞諸民族政權之間,高句麗是關鍵性的聯(lián)系紐帶。”

  “很多游客初來集安,對高句麗與高麗之間的區(qū)別認識模糊,但當他們他們走進博物館了解歷史后,幾乎人人都能厘清兩者的根本差異?!鄙袕┏急硎?。他分析道:“兩者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為時間維度。高句麗始建于公元前37年,亡于公元668年;而高麗則建于918年,中間相隔二百五十年。其二為空間范圍,高句麗鼎盛時期疆域北至松花江流域,東臨日本海,西達遼河,南抵朝鮮半島,重心在中國東北;而高麗自立國至滅亡,其統(tǒng)治勢力范圍從未越過鴨綠江。其三為民族構成,高句麗是典型的多民族政權,融合漢人、高句麗人、契丹等族群;高麗則以朝鮮族為主體,是單一民族國家?!?/p>

  是故,“高句麗”非“高麗”。\大公報記者盧冶、林凱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