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teamLab:光漣”展覽,數(shù)百個色彩繽紛的“發(fā)光蛋”漂浮在海面,為維港景色增彩。
這個春天,在新的藝術裝置的裝點下,香港的城市景觀處處充滿藝術氛圍。不管白天還是黑夜,維港兩岸都有值得一探究竟的風光。“梵高.樂印”展覽成為尖沙咀一道亮麗的風景,這場融合藝術與科技的沉浸式光影旅程,將梵高非凡的藝術與香港的城市特質巧妙交織。而隔海相望的添馬公園和海面上,充滿童趣的蛋形裝置“光漣”引發(fā)眾人的好奇心,紛紛前往“打卡”。\大公報記者 顏 琨
“梵高.樂印”展覽呈現(xiàn)梵高藝術與香港夜景的奇幻世界。隨著尖沙咀鐘樓每小時的鐘聲響起,由Visura Studio的西班牙藝術家Vritis創(chuàng)作,以梵高作品為靈感的藝術裝置,配合由高世章作曲、趙增熹監(jiān)制的原創(chuàng)音樂《不見不散》,引領觀眾沉浸在美妙的視覺盛宴中。(展期至5月31日)
“發(fā)光蛋”日夜都吸睛
在尖沙咀的對岸,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伙拍國際藝術團隊teamLab打造的“teamLab:光漣”展覽,彰顯維港的魅力。添馬公園內的數(shù)百個色彩繽紛的發(fā)光蛋形裝置延伸至維港海面,隨著與觀眾的互動而變換顏色和音效,園內數(shù)十棵樹木也會作出呼應,變換光色與音調,成為“巨物”愛好者不可錯過的展覽。傍晚時分,已預約的市民穿梭在變換不同顏色的“發(fā)光蛋”內“打卡”,未能預約的亦可以前往添馬公園,在空間外側尋找適合的“打卡”位置。在白天時段,蛋形裝置一樣吸睛,吸引大家合影留念。(展期至6月2日)
白天的維港兩岸,亦適合進行一場藝術漫步。世界多個旅游城市都有巨型地名標志,例如首爾的“I Seoul U”、多倫多的“TORONTO”以及荷里活的“HOLLYWOOD”等。如今,法國藝術家Camille Walala獲海港城邀請,設計出香港首個城市標志作品“Now You See It Now You Don't”,以外國游客的身份、藝術家的角度、設計師的目光,勾畫出她眼中香港的輪廓。
“香港”標志色彩鮮艷
“HONG KONG”城市標志高3米、闊6.5米,以維港的海藍色為主色調,融合了Camille標志性的鮮艷幾何圖案。呼應香港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整個標志由多個高高低低的幾何圖案重疊而成,更融入香港建筑特色如紙皮石等,多角度呼應香港城市景觀。 啟發(fā)自George Rousse的光學藝術作品,Camille在設計城市標志時更采用了擠壓變形的手法。只有站在特定角度及距離觀賞,方可看到“HONG KONG”字眼,因此作品命名為“Now You See It Now You Don't”。(位于海港城可飽覽維港景致的海運觀點)
大家坐上天星小輪從尖沙咀來到中環(huán),不妨前往“Henderson Arts @ Central”藝術活動現(xiàn)場“打卡”。這個位于中環(huán)新海濱三號項目的建筑圍板,如今化身成為全長220米的“Realising Central Cityscapes”藝術長廊。香港年輕藝術家趙綺婷、林雅儀受邀用自己的創(chuàng)作為建筑增添藝術氛圍。趙綺婷擷取香港文化、藝術和歷史為創(chuàng)作意念,以萬花筒的色彩繪畫香港的城市景觀,展現(xiàn)歷史建筑和現(xiàn)代地標的共存發(fā)展。林雅儀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無限伸延”,作品由左邊的中環(huán)新海濱三號項目開始,帶領大眾從項目出發(fā),一直伸延至中環(huán)不同的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