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財經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誠信國際袁海霞:今年5%經濟增長目標料可達成

2024-12-05 17:25:15大公網 作者:倪魏晨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中國經濟仍處深度的周期調整階段,中長期問題與短期問題交織疊加。”中誠信國際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袁海霞今日(12月5日)在上海表示,當前中國經濟呈現“曲折中前行、波浪式修復”的特征,隨著9月末以來一攬子增量政策效果的初步顯現,本季經濟修復斜率或將加大。鑒于政治局會議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于本月召開,宏觀政策窗口期料仍延續(xù),且短期內將對市場預期形成積極調動,“今年全年,中國經濟可以實現5%左右的年度增長目標”。

  袁海霞相信,一攬子增量政策效果已初步顯現,本季中國經濟修復斜率或將加大,隨著市場主體信心的回暖及穩(wěn)增長政策的持續(xù)發(fā)力,經濟全面復蘇值得期待 / 記者 倪巍晨 攝

  袁海霞在“中誠信國際2025年信用風險展望與投資人服務大會”上坦言,受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內需疲弱、社會預期低迷等因素影響,前三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速分別為5.3%、4.7%和4.6%,呈現“逐季放緩”格局,名義GDP增速也始終低于實際GDP增速,GDP平減指數亦連續(xù)六個季度為負,導致微觀主體的體感“偏冷”。

  增長動力方面,袁海霞說,首三季最終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9.9%,較去年同期下降33.6個百分點,是經濟增長邊際放緩的主因。供需結構方面則呈現“生產偏強、消費偏弱、投資分化”的特點。

  袁海霞觀察到,今年前10個月,工業(yè)增加值同比增長5.3%,高技術與裝備制造業(yè)增加值均實現較快增長,對工業(yè)生產構成支撐。同期,服務業(yè)生產指數同比增長5%,整體不弱,惟內需偏弱問題猶存,“首10月社零額同比增長3.5%,增速并不算高”。

  政策調控重心轉向穩(wěn)增長

  消費結構層面,袁海霞指出,基礎商品消費已恢復至原有增長路徑,服務消費則顯著偏離常態(tài)增長趨勢線。另一方面,受外需改善和“搶出口”現象帶動,前10個月中國出口同比增長5.1%,錄得較快增長,對內需疲軟形成一定對沖。不過,出口端仍存在“以價換量”問題,且部分國家對華出口限制背景下,以中國“新三樣”出口增速均有所回落,出口金額占比已跌至4%以下。

  袁海霞補充說,今年三大投資延續(xù)分化,在“設備更新、以舊換新”等政策和出口的加持下,制造業(yè)投資保持高位?;ㄍ顿Y中,狹義基建投資增速偏低,但廣義基建投資增速依然較高,且未來“兩重”建設仍將為其提供支撐。此外,今年房地產投資跌幅繼續(xù)走闊,前10個月地產開發(fā)投資完成額同比下降10.3%。

  值得一提的是,9月末以來,國家圍繞消費、房地產、資本市場、化債等當前經濟運行過程中較核心的問題,出臺一攬子增量政策。在袁海霞看來,推動行為模式與激勵體系的改變,帶動中國經濟持續(xù)修復,是本輪政策的核心邏輯。

  較之過去,本輪調控政策有五大轉變。袁海霞分析,一是更注重防風險與促發(fā)展的平衡,政策重心從防風險轉向穩(wěn)增長;二是更注重政策間的一致性和協(xié)同性,特別是財政與貨幣間的協(xié)同性顯著加強;三是更注重合成效應,政策的出臺從原先“擠牙膏式”推出,轉為“一攬子”政策集中推出;四是更注重居民、企業(yè)、政府等部門資產負債表的修復;五是更注重預期管理,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被預見和理解。

  中國經濟修復斜率料加大

  “得益于9月末以來一攬子增量政策效果的顯現,生產、商品消費、投資等宏觀數據已獲邊際改善。”袁海霞提醒,從近期大宗消費品消費額增速、官方制造業(yè)和非制造業(yè)PMI、工業(yè)企業(yè)利潤,以及M1(狹義貨幣)同比增速等指標看,本季中國經濟修復斜率或將加大,全年經濟增長目標料可以實現。

  展望2025年,袁海霞說,基準情形下,2025年美對華加征關稅,但節(jié)奏偏慢、力度有限,中歐貿易關系將得到一定改善。與此同時,明年一攬子增量政策效果將續(xù)顯現,“全國兩會”也有望出臺進一步的增量政策。此外,化債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約束預計改善,房地產銷售將保持回暖趨勢,居民、企業(yè)、政府等部門資產負債表將延續(xù)修復勢頭,“基準判斷下,2025年中國全年經濟增長仍能達到4.8%,樂觀預期下GDP增速或超5%”。

  宏觀政策層面,袁海霞認為,貨幣和財政政策仍需加大逆周期調節(jié)。她相信,明年市場或看到1至2次降準,以及2次降息,建議人民銀行加大需求側調節(jié)力度,特別是在“擴消費、穩(wěn)購房、促投資”等領域持續(xù)發(fā)力。至于財政政策,建議適當提升對“擴赤字”的容忍度,將明年預算赤字率安排在3.8%左右,并繼續(xù)拓寬和優(yōu)化專項債投向結構,賦予地方自主權,逐步放開投向及資本金領域限制。

責任編輯:李孟展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