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wǎng)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藝文 > 文學 > 正文

?嚴迅奇:構建建筑與自然對話

2025-04-12 05:01:57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左圖:嚴迅奇講解羅桂祥閣建筑結構。\大公報記者劉毅攝;右圖:張大千的《山水四屏》賦予建筑師創(chuàng)作靈感。\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之后,香港建筑師嚴迅奇設計的又一個藝文場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新翼羅桂祥閣,3月21日正式開幕。新翼以懸臂式結構立于香港中文大學山城斜坡之上,形態(tài)呈現(xiàn)嶺南觸峰之勢,融入香港中文大學之地形地貌,“整個建筑取‘石下留蔭’的意境,我希望它可以是一種建筑與自然的對話,好似從山體中延展而出,底部綠樹環(huán)繞。”嚴迅奇在開館后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大公報記者劉 毅

  新翼位于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另一側的斜坡之上,狀若文物館館藏之一、張大千的《山水四屏》中的奇峰山石,自山體中橫空而起,“新翼從原有文物館的展廳橫向延伸,以及懸臂式的建筑建構,都是我從《山水四屏》中獲取到的靈感,令展館如浮在山體之上,也克服了地理環(huán)境為設計帶來的挑戰(zhàn)?!?/p>

  懸臂式結構突出氣勢

  嚴迅奇闡釋道,雖然自己是從傳統(tǒng)中汲取靈感,但不是被傳統(tǒng)束縛,也要考慮現(xiàn)代觀眾欣賞文物展品的訴求。故而,在清水?;炷恋耐鈮ι希尸F(xiàn)了山水畫淡中有物、或深或淺、疏密有致的質(zhì)感和紋理,令整個新翼融入中大自然環(huán)境和地形地貌,并接通原有展覽廳、大學道及林蔭大道,正如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館長姚進莊所言,從校園的崇基樓望過來,新翼宛如一座“深山中的古剎”。

  為了應對建筑環(huán)境所帶來的挑戰(zhàn),嚴迅奇所使用的懸臂式建筑結構,令整個場館以一種大平面的方式去展現(xiàn),也更突出建筑本身的氣勢,嚴迅奇提及說:“懸臂式設計令有限的場地,也能傳遞寬闊的觀展效果,讓人們的觀展更暢順?!?/p>

  設計過程之中,嚴迅奇堅持“起承立新,承古融新”,“設計這座新館,主要是想帶出一種傳承的信息,既是文物的傳承,也是將傳統(tǒng)文化融入現(xiàn)代的過程,亦是對未來的展望。”嚴迅奇表示。

  “V”形支柱寓意“傳承”

  落成后的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新翼的實用面積共1770平方米,包括:利孝和陸雁群伉儷展覽廳、利希慎廊(內(nèi)設咖啡店及書店)、藝術工作室,以及景色優(yōu)美的空中花園。身在新館當中,感到四周山體上的綠意撲面而來,“這也是我想呈現(xiàn)的一種效果?!眹姥钙娼榻B,因為要在有限的空間、且是在山體斜坡之上打造一個十分有氣勢的文物館,并非一件容易事。

  為了吸引觀眾入場參觀,嚴迅奇根據(jù)山體的結構特質(zhì),采用層層而上的階梯,展現(xiàn)一種好似傳統(tǒng)繪畫中的水波感,讓觀眾想要有沿著樓梯進入場館,一探究竟的想法。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門口的大門設計,參考的是紫禁城的門釘裝飾。今次嚴迅奇在設計新翼的支柱時,也從古代建筑中找尋“借鑒”之處,以古代建筑的斗拱設計,打造新翼的“V”形支柱結構,既蘊含建筑師對“傳承”的思考,也體現(xiàn)了延續(xù)性,“我并不是直接做一個斗拱,而是用其設計精神,打造了這個‘V’形。”

  嚴迅奇強調(diào)建筑設計并非只是一門藝術,而是要去解決問題?!癡”形的懸空支架設計,令整個文物館不再受山體本身的約束,為的是確保實用,也盡量保留斜坡的原貌,“我會凸顯建筑的實用功能,再把這種實用性融入設計本身,保證空間的充分使用,繼而提升到藝術的層次?!?/p>

  樸實無華融入自然

  談及在中大校園建設文物館的體會,他追憶起自己在學生時代就很欣賞中大建筑的樸實無華,并親自來學校參觀,“我最深刻的體會是,校園的建筑貫徹簡潔理念,不會多做裝飾?!彼?,嚴迅奇在今次的設計中也追求了樸實風格,配合場館本身的學術氛圍和藝術效果,以自然和建筑的勾連,詮釋何謂“天人合一”。

  觀眾前來新翼參觀,即可體會如何從山下走上斜坡,層層遞進,再沿著館內(nèi)的樓梯,就可以到達展廳。嚴迅奇希望建筑本身的特色和外觀形象,能吸引到對藝術有潛在興趣的人,觀展人數(shù)和觀展體驗之間能取得平衡,達到人在館中看展,藝術氛圍和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都能相伴而生的境界。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