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一位年過花甲的女士打著電話跟閨密抱怨家中母親。某日老母親訴苦洗了個冷水澡,原來她忘了打開水龍頭放一陣水再入浴。女士出門活動,中午趕回去做飯,路上連打五六個電話都沒人接?;貋韱柧烤梗夏赣H惡聲惡氣地說“沒事別亂打”。老人放著香蕉不吃,都招蟲子了。酸奶掉在地上,老母親居然讓家里的貓“背鍋”。她大概憋了一肚子話,絮叨半天還意猶未盡。我聽了一耳朵,只覺得莫名耳熟,因為她抱怨母親和許多母親抱怨兒女畫風神似,也都那么雞毛蒜皮,拉拉扯扯,一時間都分不清誰是成人,誰是兒童。
“你養(yǎng)我小,我養(yǎng)你老”是國人提倡的傳統(tǒng)美德。即,父母撫養(yǎng)兒女長大成人,成家立業(yè)。待他們老了,兒女贍養(yǎng)父母,回報養(yǎng)育之恩。理想狀態(tài)是“父慈子孝,家庭和睦,其樂融融”。只是現實生活中不但有對簿公堂,親子反目成仇的極端個案,更多的是嘀嘀咕咕、一地雞毛的日常困擾。比如以上的例子,不排除老人任性,行事孩子氣的可能,但女兒顯然也對八九十歲的母親“返老還童”、親子“角色互換”適應不良。
有人說“孝順”二字,更難的是“順”。同住一屋,朝夕相處,生活習慣差異,觀點理念不同,都可能引發(fā)矛盾。偶爾關心父母不難,面對老人“無理取鬧”能和顏悅色,日復一日地耐心照顧卻未必容易。然而“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才是無可挽回的人生悲哀。反哺父母時記得將心比心,當年父母如何養(yǎng)育我們,我們如今就該如何贍養(yǎng)他們?!皥蠖鳌敝猓少F的是年深日久,相濡以沫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