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藝文 > 大公園 > 正文

?七日談(北京篇)/數字時代的文化傳播\云德

2025-06-06 05:02:06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圖:世界數據信息總量增長迅速。

  一部人類社會發(fā)展史,說到底就是一部人類文明的進化史。文化,作為與人類相生相隨的精神創(chuàng)造物,不僅幫助人類思考有關生命、存在以及終極關懷的價值與意義,而且還是他們理解世界、應對挑戰(zhàn)、尋找情感寄托的心靈棲息地,不僅塑造著族群的身份、形象與歸屬感,而且還是他們對外交流、尋求共識、協調行動不可或缺的溝通介質。同時,文化還透過語言、禮儀、習俗和價值觀念、道德準則及法律制度等,為人類社會制定可資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毫不夸張地說,文化堪稱人類社會的靈魂血脈,是維系世界和平與推動歷史發(fā)展進步最為重要的思想源泉。

  從人類誕生之日起,初始文明的發(fā)展經歷了上千萬年的漫長歷程。其間,不同民族和族群在相對封閉的時空中,依據自身的生存條件、生活方式和心理習俗,進行著各自帶有鮮明民族特性的文化創(chuàng)造,坊間流行的所謂四大文明、六大文明、八大文明之說,大抵都是相關民族在這漫長歷史時期所創(chuàng)造的偉大生命結晶。

  直到公元前五世紀,人類智能在長時間積累的基礎上開始發(fā)生由量變到質變的空前突破,中國的老子、孔子、莊子,印度的釋迦牟尼,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等橫空出世,歷史進入了雅斯貝爾斯所認定的“軸心時代”。正是在這創(chuàng)造性思維集體迸發(fā)的軸心時代,東西方超一流的思想家?guī)缀跬瑫r登上歷史舞臺,其影響一直延續(xù)現在。后來,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細劃的人類二十六種文明樣式,除了古印第安文明之外,其他文明形態(tài)大抵都是軸心時代原創(chuàng)文化的衍生品。

  進入十九世紀,經過文藝復興的思想啟蒙和工業(yè)革命的技術進步,經濟基礎和意識形態(tài)的重大變革首先把歐洲國家聯結在一起,族群交往日益頻繁,文化傳播空前密切,呈現出經濟文化一體的最初萌芽。伏爾泰、歌德和馬克思等人針對文藝復興以來人們拿古代作家為典范,荷馬、德謨克利特、維吉爾、西塞羅等仿佛已經把歐洲各民族納入他們的統治之下、組成一個統一文藝共和國的新情況,有關“世界文學”的概念被正式提出。由此,人類文化的傳播與交流開始步入突飛猛進的快車道。

  如果說,蒙昧文明階段的文化交流僅局限于戰(zhàn)爭、商貿、交通和人群遷徙過程的緩慢推進,文化傳播的方式主要靠縱向歷史繼承的話,那么,工業(yè)文明階段,隨著出版印刷、報刊通訊、廣播電視的逐漸問世,文化傳播的節(jié)奏開始變快,發(fā)展到數字化時代,文化信息的即時、交互和海量傳播的狂飆突起,立馬讓文化加速跨進了網絡化輻射傳播的歷史新階段??茖W統計的數據顯示:十八世紀人類的知識更新周期大約是八十至一百年,十九世紀縮短為三十年,二十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縮至十年,進入新世紀,人類知識更新的周期已縮短到兩年。

  這巨大歷史性變革,既是文化發(fā)展的機遇,更是嚴峻的挑戰(zhàn),它經常把世人置于某種興奮與迷惘交織不清的狀態(tài)之中。盡管社會應對的選項很多,但至少有三個問題亟須鮮明回應。

  首先是如何適應歷史巨變的客觀需求,盡快建立起新型文化傳播的倫理秩序。數字化時代海量的文化信息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愈益加劇了受眾辨識的難度和社會管理的難題,即便你刻意封堵,也無法阻止其肆意流竄與蔓延,任何企圖在自我封閉中孤立發(fā)展的奢望,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當下最迫切需要采取的策略就是,一方面要努力加大優(yōu)質產品的供給力度,讓更多優(yōu)秀的文化產品占領網絡空間,以有效阻止文化市場上劣幣驅除良幣現象的惡性循環(huán)。另一方面,必須練就與狼共舞的高超本領,有關部門務必保持足夠的心理承受力和思想包容度,相信網絡不是洪水猛獸,那些庸俗、低劣、虛假的東西可能一時吸引受眾眼球,但絕不可能長久霸占人們興奮神經的中樞。網絡文化的發(fā)育總也需要一個去蕪取精的淘洗過程??褂涣嘉幕膶徝烂庖吡Γ欢〞诹驾积R的自然文化生態(tài)的改造中漸次生成且逐漸鞏固起來。

  其次,不論社會環(huán)境多復雜、治理壓力多大,都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堅定不移地按照文化生產與傳播的規(guī)律辦事。數字時代的文化傳播是個多元并進的“量子糾纏”式的系統工程,那些自以為是、高臺教化式的強硬推銷,可能先入為主地讓人產生逆反情緒,便達通暢的傳播渠道恐難以形成。只有轉變觀念、放下身段,采用人們便于接受、樂于接受的柔性方式,把文化動人的魅力融會于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的平等交流之中,才能營造寬松和諧的交流氛圍,進而出現心悅誠服、心甘情愿自主接受的良好效果。

  第三,面對資本的全球流動和一體化的世界市場,面對日益加劇的集約式信息爆炸和嚴峻的經濟、文化和科技競爭,人類資源共享、互通有無的國際合作以及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趨勢,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即便如此,大家也必須牢牢謹記,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傳播,絕不是某些文化符號塊狀的物理位移,而是一種深度勾連與交融的化合反應。我們必須清醒看到,文化的傳播與受納,既受制于本土的生活習俗和歷史傳統,也受制于接受對象的構成和審美情趣的變遷,是一個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既不斷沖突又不斷融合的雙向往復的運動過程。數字時代的文化交流的出路,不是泯滅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個性、終極導向模式化的統一規(guī)制,而是在文明互鑒的基礎上,推動世界文化更加生機勃勃地異態(tài)紛呈、多樣共生。只有文化的豐富多彩,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輝煌未來!作為一個發(fā)展中的文明古國,我們以開放的心態(tài)提倡互學互鑒,絕不意味著對某些強勢文化單向度的歸附,而是立足現實、關注前沿,從當下生產生活實踐中開掘新型文化內容與形式的生成依據,站在人類思維的新高度上獨辟蹊徑,不斷增強文化創(chuàng)新的能力,用更多既有豐厚歷史底蘊、又能展示當代中國風貌,既體現人類共同命運和審美價值、又能在世界文化園地占據一席之地的標志性產品,讓中華民族的新創(chuàng)造為人類社會帶來全新的審美體驗和石破天驚的文化驚喜。捨此,我們或許別無選擇。

  作者簡介:云德,文藝評論家,原中國文聯副主席。曾出版《期待的視野》、《文化的視點》、《審美的視角》、《直面文壇》、《守望精神》、《全球化語境中的文化選擇》、《新時期文藝思潮概覽》、《藝文半知錄》、《唱得梨園絕代聲》、《云德評論文選》(6卷)等著作。

點擊排行